5546
今日商品数
商品 店铺

历史记录

仿月球环境集中攻关“就月”取材智造纤维

作者: 新民晚报

2024-06-20

  你知道吗?有一种像头发丝那样的纤维,竟然具有传感、通信、充电的功能,是名副其实的智能纤维


  我国纤维材料和纺织产业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诞生至今已32年。该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感慨地说:上世纪早期,涤纶、锦纶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因为解决了人类的穿衣问题。而现在,航天器、大飞机、高铁等高精尖设备,都离不了高性能纤维。智能纤维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纤维编织太阳能电池

 

  身处东华大学松江校区五号学院楼,眼前是一个神奇的纤维世界。踏入其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纤维走廊,各式纤维都有其历史:涤纶(又称的确凉),不易变形,易洗快干;锦纶,世界上最早的合成纤维品种,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吸湿性……

 

  如今,高性能纤维具有极其独特的功能。一根看上去如头发丝的碳纤维被称为黑色黄金,它经1000℃以上高温烧制,含碳量90%以上,比重只有钢的四分之一,拉伸强度却是高性能钢的四倍,导电性能是铝的十分之一,导热率是银的两倍以上,在惰性气氛下可耐受3000℃以上的高温。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作为重要的结构材料,在国防、航空、航天、汽车、高铁、建筑等领域用途广泛。朱美芳教授坦言:一个国家的高性能纤维研发能力,直接体现其高科技竞争实力。

 

  朱美芳和她的团队在纤维状柔性太阳能电池研发上已取得重要突破。形象地说,就是像织布一样用纤维编织太阳能电池,电源以纤维的形式变成了衣服,可以自己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光能或热能。

 

  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瓶颈问题,比如充电。让手表的表带变成一个充电器,朱美芳带领的团队采用浮动气相沉积纺丝法,可连续制备上千米的生物基碳纳米管纤维及其纱线。此类纤维不仅电导率、强度达同类常规产品性能,还可方便地编织成所需织物类型,并保持理想的导电性。

 

  神奇智能纤维用途广泛

 

  采用特定智能纤维制成的衣服,下雨天穿不会打湿,或只穿薄衣就可抵御严寒。还有一种变色服,在不同环境下会自动变色:在沙漠,它是黄色;走进森林,它变成绿色。衣服变得如此神奇,就是因为采用了智能纤维,这将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

 

  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冠心病、脑中风、大动脉血管瘤、房颤等疾病的成败,以及患者术中体验的舒适度高低,也与中空纤维管有着密切关系。假如中空纤维管太软,则不能顺利通过血管到达病变位置,强度不够还易导致手术失败;太硬的话,患者的舒适性降低,还易刺破血管内壁造成手术事故。作为先进的纤维材料,微创伤介入医疗中空纤维管的制备技术长期被国外公司封锁,市场遭到垄断,国内临床使用之前大量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余木火教授早在十多年前就关注到这一软硬两难的导管材料技术问题,他下决心攻关,通过与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中空纤维管技术中心进行产学研合作,带领团队对中空纤维管制备技术展开了长期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成功搭建仿月壤拉丝装备

 

  东华材料人关于智能纤维的创新在不断续写。不久前,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在Science(《科学》)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基于人体耦合的能量交互机制,并成功研发出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纤维。由其编织制成的智能纺织品,无需依赖芯片和电池便可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这一突破性成果为人与环境的智能交互开辟了新可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朱美芳说,全世界75%以上的化纤由中国制造,而智能纤维正引领中国走向纤维强国。眼下,朱美芳领衔的智能纤维研究出了地球。未来,月球基地建设任务需要纤维结构材料,超远途运输成本巨大,能否就取材制造?模拟月球环境的月壤玄武岩纤维制备技术,目前在国际上仍属空白。瞄准仿月球环境下的月壤纤维成型这一难题,朱美芳团队正开展集中攻关,目前已自主设计并成功搭建了模拟月球环境的仿月壤拉丝装备,实现了仿嫦娥五号月壤的连续熔融纺丝,欢迎到褔布云商了解更多。





提示

×

您当前尚未登录,如需购买当前文章,请立即登录

底部

Copyright © 2035 CF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让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发江程广场2号楼520室 客服电话021-69760515

域名备案:沪ICP备17024305号-6 

沪ICP许可证号: 沪B2-20200070

沪EDI许可证:沪B2-20200070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4261号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