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6
今日商品数
商品 店铺

历史记录

纺织之光丨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以泽:万物可“织”不是梦!

作者: 中国纺织

2025-03-01

开栏语

为了继承和发扬钱之光部长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开拓新中国纺织实业的艰苦创业精神,推动科教兴纺,“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1996年设立,自1997年起开展行业教育奖励公益项目。20085月,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纺织之光基金会)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成立,同年,开始资助自1978年设立的“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奖金和奖励工作经费。开启了“纺织之光”光耀纺织的公益新征程。

截至2023年末,15年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用于行业公益支出超2亿元,奖励了诸多在纺织行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资助了一批对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促进优秀科技成果在行业中进一步推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十几年来扎根行业,成为纺织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公益组织。

为体现纺织之光基金会支持行业科技奖励工作15年来,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中的重要贡献、价值,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与《中国纺织》杂志共同开设《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支持纺织行业科技奖励工作15周年专题报道》栏目,邀请“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负责人、项目主要完成人、项目负责人(及桑麻学者)进行采访,通过受采访人的讲述,展现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在促进纺织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领域所起到的鼓励和推动作用。


图片

寄语

                                       

“十五载砥砺前行,‘纺织之光’见证了中国纺织科技的崛起与创新。愿基金会继续引领行业科技进步,激励更多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为实现纺织强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孙以泽


图片

从“衣被天下”发展到“万物可织”,今天的纺织工业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范畴,随着材料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多领域交叉互融,纺织工业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
2020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中,孙以泽院士所带领的团队完成的“数字化经编机系列装备及其智能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一等奖,这一项目,是纺织“万物可织”宏大产业图景幕后的重要支撑。该项目聚焦高端经编机,提出了高端经编机机械系统设计方法,突破了数控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三维多色高档针织功能,建成经编面料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成为高端鞋服生产的主流装备,开创了针织智能生产新模式。
孙以泽院士长期在高端织造技术与装备领域耕耘,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21项,研制成功高端编织、机织、针织系列技术与装备并大规模产业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授权发明专利80多件,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积极参与纺织行业重大科技项目的凝练与实施,参与多项纺织行业重大科技战略咨询项目,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精益求精

专注高端“编”“织”

“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从事机械电子工程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其中就包括纺织装备控制系统开发、纺织工业过程控制等相关研究。”孙以泽告诉记者。
2003年进入到东华大学后,孙以泽开始聚焦高端地毯织机的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纺织人都知道,纺机是“大块头”,传统实验室的空间显然无法容纳。“高端地毯织机属大型复杂纺织装备,学校的实验室根本装不下,跑工厂、下车间是家常便饭。”孙以泽告诉记者,为完成科研攻关,取得进展,他和团队成员经常往返于福建、江苏、浙江等地,全国主要纺织企业和产品应用企业几乎都跑了个遍。可以想象,工厂里攻关时他们的忙碌与辛苦,但孙以泽说:“虽然身处艰苦的工作环境,但我们的精神是快乐且充实的。”对于高端地毯织机来说,大规模电子罗拉群控方法、高端地毯提花技术、高速稳定性等一直是行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孙以泽带领团队开展深入研究,提出大规模电子罗拉群控方法,攻克了多色浮雕地毯提花技术瓶颈,解决了地毯织机高速化技术难题,实现了绒高的精确调控,提高了多色浮雕地毯提花的精度,提升了高档地毯织造的高速稳定性。他牵头开发的高端地毯织机装备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中国地毯产业快速发展,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为其后续从事高端织造装备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经编机是针织行业的重要装备,但长期以来,国内高端经编机与国际存在较大差距。孙以泽带领团队聚焦高端经编机,开展技术攻关,提出了高端经编机机械系统设计方法,突破了数控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三维多色高档针织功能,建成经编面料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成为高端鞋服生产的主流装备,开创了针织智能生产新模式,成果获2020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东华大学的长期浸润下,与众多纺织领域企业不断合作切磋,把工厂的装备生产车间当作办公室,把企业产品生产车间当作实验室,孙以泽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并且他始终将企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现实难题”作为他科研攻关的“关键问题”,成为了业界赞誉的纺织编织技术和纺机装备科研领域的“行家里手”。

敢为人先

坚持四个面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的发展方向,也是孙以泽一直以来坚持的创新方向。今天,孙以泽研究的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蛟龙号等深海潜航器、某型航母、神舟系列飞船、某型海洋移动监控雷达、981系列钻井平台和大量港口码头矿山机械等,无一不是尖端国防领域和重要民生领域的应用场景。“国家需求就是指挥棒,要把科技创新瞄准国家急需的地方,国家急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孙以泽如此说道。
今天,纺织工业已经从“衣披天下”发展到“万物可织”,这里的“万物可织”主要就是指高端领域,比如高性能纤维的编织。该领域拓展了原本纺织品服装用、家纺用的应用边界,扩大了疆域,实现纺织工业了“万物可织”的宏大图景,而孙以泽院士正是特种编织技术和装备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国家重大战略以及重要民生领域的高端技术与装备的需求不断增长,研发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编织技术与装备,迫在眉睫。”孙以泽告诉记者。高性能特种编织物是指用高性能纤维经特种编织技术与装备编织成型的具有超高可靠性、超高比强度、超长超大尺寸、延伸率精准可控、耐高压、耐腐蚀、耐高温低温、耐磨损、功能与结构独特的绳缆、带、网和管类编织物,是尖端国防和深海、深空、深地、极地用的特需产品。据了解,作为高精尖应用领域的关键产品、特需产品,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的精确成型技术与装备要么长期被欧美俄垄断、要么国内外均为空白。孙以泽告诉记者,“其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特种编织物的材料、结构及参数、成型工艺参数等对其性能的影响机理非常复杂,建模十分困难,很难获得最优设计、工艺参数。其次,特种编织物成型技术与系统是多体耦合、刚柔耦合、多软量时变大系统,解耦十分困难,成型工艺参数的精确调控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显然,想要实现自主保障无疑就得啃技术上的“硬骨头”。
但千难万难,畏难才真难,干了就不难。科学家的精神就是勇于开拓新领域、发展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精神。孙以泽毅然决然,带领团队勇闯“无人区”,扛起了“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编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的创新大旗,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超高压复合管、深海通讯缆、超大尺寸海工绳缆、复杂预成型体等特种编织物的自动编织,其成果包括“蛟龙号”应用的特种编织物,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项目等知名项目。孙以泽告诉记者:“蛟龙号”应用的特种编织物是应急救生缆、深海通讯缆,用于5000米级和7000米级及以上深潜实验的安全防护和深海通讯,“蛟龙号”如果在海底出现意外状况,作业母船可通过特种绳缆将其救回,并可实现深海实时数据传输、深海通讯。2018年,孙以泽团队突破特种编织物自动化成型技术,协助综合科考船成功完成热带西太平洋综合考察,破解了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的世界难题,该项成果斩获当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需要用耐高温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再加上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将高性能纤维编织成具有复杂形状的优美整体,呈现出“轻”“固”“美”的特点。孙以泽介绍:“火炬‘飞扬’的外飘带造型非常特殊,是一个变径、变曲率、且厚薄不一致的高维曲面体,对于工程化制造来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异形结构件。将艺术家的灵感转化成用于工程制造十分困难,经过与火炬设计人员的反复探讨和打磨,最终我们采用多维曲面拟合智能算法完成了火炬制造的数学建模工作。”随后,其团队又原创性的开发了异形结构件三维高精度球面立体编织机,提出了锭子优化排布方法、偏心编织方法、单纱张力全流程数字化调控、双机器人协同夹持芯模控制算法等关键技术,帮助企业最终实现了火炬外飘带的自动编织。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瞄准科技前沿,聚焦产业短板,把产业之情、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在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攻坚过程中释放力量,实现人生价值,孙以泽院士对产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值得行业载入史册,其创新不懈的精神更加值得全行业科技工作者学习。

传道、授业、解惑

一生挚爱三尺讲台

作为纺织类专业院校教授出身的院士,孙以泽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科研工作者,更是一名“老师”。三尺讲台系国运,在诸多身份中,孙以泽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
孙以泽说:“教书育人首要重视学生品格、品行的塑造,培养学生们‘爱国、正直、务实’的品质,将个人理想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其次,言传身教也很重要,对学生们提出的要求,自己也要做到,只有自己能很好地履行,才能在学生当中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应始终坚持‘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以科研反哺教学。”孙以泽带领团队围绕纺织工艺原理与典型纺织机械建设了科普廊,帮助本科生快速直观了解纺织工艺与装备;结合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内容,建设高速无梭织带机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等,丰富本科生课程实践教学,向教学一线传递科研成果。
在孙以泽的影响下,科研团队成员也都非常重视学生品格、品行的塑造,主动担任班导师、兼职辅导员,在学习、科研、人生等方面引导学生,为学生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次次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一堂堂有温度的“育人”大课,无论是科研一线还是三尺讲台,孙以泽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位师者立德树人的初心和科研报国的恒心。成为良木,百鸟才会来栖息,成为大海,百川就会来聚积,导师孙以泽从教三十余年,为国家培养了百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孙以泽表示,“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科技奖的设立,产生了很多杰出人物,培养出大量人才。中国纺织龙头企业也都是在“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科技奖的推动下,实现技术进步,一代一代地往前推进,希望“纺织之光”中国纺联科技奖能够激励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纺织强国的建设中来!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简介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是在1996年设立的“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础上,由一批拥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愿为中国纺织行业科教进步作贡献的优秀纺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成立的。2008年5月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成为全国纺织行业性基金会,注册资金2000万元。

      截至2024年底,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已支持纺织科技奖1804项、优秀教师和学生4912名、优秀教学成果3120项、针织科技创新贡献成果145项、应用基础研究103项、科技成果推广355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397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43家、个人16人。

      自1997年至今,科技教育公益活动支出超2亿元,对促进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宗旨 科技进步 人才成长 产业升级





提示

×

您当前尚未登录,如需购买当前文章,请立即登录

底部

Copyright © 2035 CF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让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发江程广场2号楼520室 客服电话021-69760515

域名备案:沪ICP备17024305号-6 

沪ICP许可证号: 沪B2-20200070

沪EDI许可证:沪B2-20200070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4261号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