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6
今日商品数
商品 店铺

历史记录

100年!纺织用工由300人降到10人,为何12小时工作制却难以改观?

作者: 环球纺织

2025-06-03

最近绵阳出台4.5天工作制引发了全民热议。


解放以来,中国法定休息日经历了从单休制到双休制的转变,中间又增加了数个传统节假日,如今又开始陆续落实4.5天工作制,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人们的休闲时间不断增加。


但是,纺织行业,尤其是纺织工厂,其休息制度却似乎天生与社会进步绝缘。科技已迅猛发展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但纺织车间工作时长仍与100年前无异:普遍实行12小时两班倒制。


传承百年的12小时工作制


100年前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刚刚开始启蒙,上海、天津、汉口等地的纺织业几乎均实行12小时两班制。


据1925年日本学者的记述,天津纺织工厂全年工作日数为266-312天。六大纱厂基本每周日都休息, 或半天或一天, 过年放假五到七天, 端午、中秋及其他纪念日各放假一天, 基本每年节假日可休息8-10天, 而修理机器者放假时间较少。 


其实期间也实行过短暂的8小时工作制。


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颁行的《工厂法》明确要求以八小时为原则,但却遭到各方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尤其染织轻纺等业界引发强烈反对。


《大公报》关于天津宝成纱厂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报道,图源津工E家


反对人士普遍认为,实行八小时制定会“增加工人的游荡、减少工业的生产,于是厂方盈利减少,则势必减低工资或抬高物价。如此,对于资本家、劳工界及消费都有损无益”。


于是八小时工作制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中。


万锭用工由300人降到10人

工时为何还是难降?


100年间,纺织生产从机械化、自动化,不断升级到如今的数字化、智能化,万锭用工大幅度降低。


资料记载,1929年天津宝成纱厂有纱锭25000枚,工人1500人,分为两班,单班万锭用工相当于300人。如今,一些先进的智能纺纱工厂万锭用工降到了20人左右,更有甚者降到了10人以下。


100年过去,当整个社会在技术红利中享受着休闲时光的馈赠时,纺织工人群体却依然被禁锢在12小时的产线牢笼中。


为什么工时如此难降?


100年前,中华工业总联合会主席委员黄晋臣等人认为工厂如采用八小时原则,即无以维持原状”,“工厂将倒闭”,“工业将破产”,“工人将失业”。


令人震惊的是,100年后的理由竟与百年前如出一辙:纺织工厂利润微薄,8小时工作制将增加成本,会将工厂利润压缩到负数。


如果100年前反对降工时是为了保护处于萌芽状态的民族工业,那么10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蜕变成世界第一纺织大国,纺织业仍在重复初代工业化的用工逻辑,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诚然,纺织业的确极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它让路上不再有冻死骨,让时尚变得亲民,但却将产业工人这个群体长期排除在发展红利之外


这样的规则必将导致反噬,于是出现现在的行业吸引力不断下降,人才流失,造成招工难、用工难问题,产能被迫外迁。


竭泽而渔的用工模式

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改进


100年低水平内卷桎梏,一代又一代的纺织工厂依靠廉价超长工时换取微薄利润,但如今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因为以牺牲劳动者权益为代价的"竭泽而渔"式用工模式,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与社会发展的沉疴痼疾。回望中国纺织工业百年发展史,依靠人口红利构建的"超长工时-微薄薪酬"模式虽在特定历史阶段支撑了产业扩张,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当下,这种生产范式已显露出根本性危机。


当全球产业链加速推进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标准时,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已将8小时工作制作为制造业准入的硬性门槛。更关键的是,在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的发展阶段,持续透支劳动者时间与健康的生产方既悖离"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本质要求,更与培育强大国内市场的战略目标形成尖锐冲突。据最新普查数据,当前中国制造业从业者人数接近两亿,若其日均劳动时间长期维持在10小时以上,不仅意味着2亿个家庭的消费潜能被压制,更预示着国民经济将陷入"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恶性循环。


图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当技术进步创造的财富未能通过合理分配机制反哺劳动者,当产业升级红利与人力资本投入形成显著背离,劳动异化就会演变为制约发展的结构性障碍。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更需要纺织人和全社会的共同推动和努力。





提示

×

您当前尚未登录,如需购买当前文章,请立即登录

底部

Copyright © 2035 CF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让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发江程广场2号楼520室 客服电话021-69760515

域名备案:沪ICP备17024305号-6 

沪ICP许可证号: 沪B2-20200070

沪EDI许可证:沪B2-20200070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4261号 sitemap.xml